学院动态

赋能初创企业加速发展 华南理工创业培训十年磨剑再出发

2025-09-22

为厚植南粤创业沃土,搭建创客圆梦舞台,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持续健全创业培训体系,聚力打造初创企业经营者能力提升培训、马兰花创业培训、特色创业实训等创业培训品牌。其中,自2015年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实施初创企业经营者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以来,华南理工大学连续十年承担培训任务,依托学校的新工科优势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初创企业经营者提供定制化、系统化的特色课程与综合性、持续性的赋能服务,努力打造创业者终身学习、跨界交流、合作共赢的优质平台。


聚焦前沿与实战  打造特色培训课程

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利用学科、师资、校友和平台资源,构建了“创新课程+资源赋能+回访追踪”三位一体的特色培训体系。2024年,学校围绕“智能制造时代下的企业管理与创业机遇”专题,开设5个班,共培训学员200名,创新设立“新质生产力特色班”,紧扣国家发展导向,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热点,设计了涵盖政策解读、科技前沿、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与考察交流等多个模块的系统化课程。

学校还举办专场活动,特邀人工智能领域权威专家杜兰与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马伟萍联袂开讲,分享实战经验与行业洞察。马伟萍结合其带领高景太阳能团队荣获广东“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的实践经验,系统解析初创企业生存法则,为学员提供可复制的方法论。杜兰则通过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的案例,深入剖析AI技术革命下的创业新范式,助力学员在快速变化的科技浪潮中把握机遇。

  

深化跨域跨校育人  搭建多元学习平台

为拓展学员视野,学校组织赴浙江大学开展以“智能制造的创新机制”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邀请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孙谦、商业模式创新专家张旭光等权威师资授课。学员实地参观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奥克斯集团及服务型制造研究院,通过考察自动化生产线、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实践案例,深入学习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先进经验。

  同时,学校积极推进跨校协同与跨界联动,与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开设联动课程,围绕数字时代创新创业、大数据分析决策、国际贸易应对等主题,共享优质师资与课程资源,打破校际壁垒,深化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促进各界学员在多元交流中激发新思路、拓展合作机会。

 

推动资源精准对接  构建长效服务机制

学校举办多场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会,组织学员参观发光材料与器件、制浆造纸工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广东省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促成多项校企产学研合作意向。凭借“企业家的摇篮”和“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优势,学校还组织学员深入智光电气、佳都科技、白云电气等标杆企业进行考察学习与资源对接,举办10余场创新创业参访交流活动,助力初创企业拓展渠道,推动产业、企业与高校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训后,学校持续开展回访调研和咨询指导等增值服务,组建由学科教授与行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深度挖掘学员成长案例,优化创业支持体系,建立“需求诊断—资源匹配—跟踪服务”闭环机制。2024年累计开展专项回访行动12次,为学员提供技术升级、品牌构建、市场拓展等咨询70余项,对接技术专家30余人次,切实帮助初创企业解决成长中的难题。

 

 凸显培训孵化成效  赋能创业培训全链条

通过参加华南理工大学培训,创业者不仅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还通过该平台获得了新的合作伙伴、对接了创投资金、整合了创业资源,推动企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调研显示,近40%的初创学员在2024年培训后实现企业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10%以上增长,约30名学员与同学、学校、参访企业、金融机构等达成项目开发、产学研合作、采购对接及投融资支持等实质性合作,金额达5400万元。

回顾过去,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自2015年实施初创企业经营者能力提升培训以来,逐步建立“政府资助+高校培养+社会联动”模式,累计培训超7000人,直接带动就业7.74万人,超60%的企业在培训后实现资产或营收增长,新创设创业项目及企业近500家,一批优秀的参训企业已发展为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乃至潜在独角兽。

展望未来,2025年度广东省初创企业经营者能力提升培训将于10月开放报名。本年度培训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开设五大专题,包括经营管理提升、数智化转型、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塑造与营销、湾区融合发展,并专设“百千万工程”特色班和“港澳青创特色班”,精准支持县域创业者、港澳青年和粤东西北地区人员融入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表示,将继续发挥学校优势,优化培训模式,深化人工智能与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题课程建设,增强沙盘演练、主题特训营、企业实地研学等实践环节,并在全省多地建立初创企业服务分站,打造常态化、全覆盖的创业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不仅关注培训的“前半场”,更注重成果转化的“后半程”,为助力创业梦想落地生根、服务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华工力量。



文字:继续教育学院

图片:继续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卢庆雷